《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来自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我国第一位殉职维和人员的遗孤写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这也是一篇演讲稿,年11月8日在第八届世界科学与和平周开幕式上作为维·和牺牲人员遗孤的发言。通读全文,发现有不少令人遗憾的地方。
01
事实层面,错错错
首先,烈士雷润民的牺牲时间。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表述的:
“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
由此可以推断,牺牲时间应该是在年。
但是我国在年前,只派发两批人员参与维·和工作。一次是年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另一次是年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工程兵大队[1]。雷润民是在伊拉克、科威特边境遇难的。因此可以排除后一次。
年受命,那么年遇难,雷润民的任务时间持续明显过长。参与维·和人员的单次任务时间通常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如果中途曾经回国过,在文中应该有所表述,但文中明显没有这方面信息。因此可以推断雷润民于年牺牲的可能性比较大。
据《新京报》期的报道“雷润民牺牲之后,雷棣的母亲一直瞒着雷棣。雷棣到二中上学时,其母亲曾请求钮小桦,继续隐瞒这个消息。当雷棣得知父亲牺牲致信加利时,父亲雷润民已经去世整整5年。”[2]由此推算,雷润民牺牲的时间,也应该是年。
但总有信息宣称“雷润民牺牲于年”,演讲稿本身也这样宣称。
关于这个时间的争议,在官方媒体报道中同样充满矛盾。
年9月16日中国网援引中新网报道:
“雷润民,海湾战·争后,联合国驻伊拉克-科威特军·事·观·察·员。年在伊科边境因车祸牺牲。”[3]
而据中国青年报年9月7日报道:
“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22年来,有9名维和人员牺牲。年5月7日,联合国驻伊拉克-科威特·观·察团的中国军事观察员雷润民在伊科边境执行任务时因车祸牺牲。”[4]
很明显,两份官方报道中雷润民牺牲时间有明显差异。但何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却从未在正式教材说明中予以解释。
其次,雷润民的牺牲原因。
演讲稿中说雷润民,“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并且在后面说“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让人产生的印象是雷润民牺牲在战场上,牺牲在子弹的袭击下。但事实上各方面的信息都非常统一:雷润民死于车祸。
当然,死于车祸也是因公殉职,雷润民也因此被联合国追授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达格·哈马舍尔德本人也正是在交通事故中殉职。但演讲稿中的措辞,对受众造成误导,使受众得出错误的判断。
第三,在与父亲告别时,中国尚未出现“蓝盔部队”。
文中说:
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与父亲告别的时间应该在年,但中国派出第一支“蓝·盔·部·队”,却是在两年以后的年。
“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大·队·先·遣·部·队一行10人抵达柬埔寨金边,参加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的维·持·和·平行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遣部队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由此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支‘蓝·盔部队’。”[5]
第四,“迎接遗体”不符合事实。
演讲稿中说: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据《新京报》期的报道
“据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5月23日回忆,雷润民牺牲之后,雷棣的母亲一直瞒着雷棣。雷棣到二中上学时,其母亲曾请求钮小桦,继续隐瞒这个消息。当雷棣得知父亲牺牲致信加利时,父亲雷润民已经去世整整5年。”
这就意味着,雷棣并没有亲自去迎接父亲的哀荣。而他所说的“灵柩”“蓝·盔”“遗体”都不可能出现在当时的真实情景中,也并非是他亲眼所见的事实。
演讲稿中对父亲遗体的细节描写说: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既然当时孩子并不在现场,那么“鲜血”“征衣”“手表”“凝固的血”“嘴张着”,都不可能出现在他的视野里。而且,遗体运送回国时,鲜血早已经氧化成棕褐色,遗容也经过修饰,很难出现文中所述这些“细节”。
作为非虚构作品的演讲稿,在事实层面出现如此众多而严重的问题,这让作品很难自圆其说。当作品的价值立足于“事实”,那么,这是一篇“站不住”的演讲稿。究竟不靠谱到何种程度?连作者极可能是假的。
第五,作者署名之谜
演讲稿的作者跟演讲人通常高度契合,采取演讲人的视角,但未必非出自演讲者本人手笔。但这种代笔行为,通常是公众人物的营销队伍智囊团承揽。个人演讲通常是本人讲,本人写。那么本文是否为演讲者所写呢?
首先,在成为演讲稿之前,这篇文章首先是一封信件。信件的默认叙述者和作者合一,如果出现例外,通常需要额外说明由谁谁谁代笔之类。因此,从文体的角度看,作者应该就是演讲者本人。否则那些深情的语句会让人毛骨悚然。
而且,年笔者做杂志编辑时,跟雷润民的妻子有过通话。她在电话中说,这封信的确是她儿子所写。儿子时年12岁,在“第八届国际科学和平周开幕式”前完成此信,并在在演讲结束后托大使转交此信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
最后,北师大版教材中,张虹、王瑾所写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中也指明:“一个虎头虎脑的中国男孩选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教材希望我们认为这信是孩子自己写的。
问题在于:雷润民的儿子名叫雷棣,而非人教版标注作者“雷利”。在互联网上,能搜到“雷棣”的人名百科,均指其为“雷润民的儿子”,并与年的演讲直接关联。而“雷利”则除了人教版教材相关资料外,没有任何其它信息。北师大版的教材也称其为“雷棣”,而非“雷利”。为什么人教版在诸多相悖证据之下,坚持使用“雷利”这个“作者名”?是暗示作者并非雷棣,还是另有隐情?而且人教版教材没有呈现该文章的可溯信息。到这封信为止,线索就断了。
雷棣其人
02
情感层面,缺缺缺
从标题看,这篇演讲稿的标题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题眼是“孩子”,指向文中信息都来自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认知、孩子的心声;
其次,这是“一个孩子”,意味着发出的呼声是基于个体的具体而独特经验;
而且,这呼声中有着清晰而明确的“中国”元素。
但这三点恰恰成为全文信息空白点,整个标题无一点能落到实处,完全虚化。
从内容看,“动之以情”的演讲要抓住“动情点”,触动受众心中隐藏的敏感点。作为维·和牺牲者的遗孤,演讲稿的“动情点”很自然落在“父子情,心连心”上。父子情表达得越具体越充分越细腻越有个人特征,表达效果就越好。但通观全文,找不出相关信息点。受众头脑中这对父子的形象含混模糊,只有概念化的“父子”,而没有纤毫毕现、生动活泼的父子形象。
当父亲离开时,孩子还年幼,这能否成为信息缺失的理由?
当然不能!
虽然父亲不在家里,但可以跟孩子传书信、通电话、送礼物。孩子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感知父亲的存在、互动和情感。
虽然父亲早早辞世,但家中肯定有父亲用过的物品、读过的书、拍过的照片、写过的日记。孩子可以通过这些触摸到父亲作具体个人的温度。
虽然父亲不能陪伴自己成长,但母亲心中的丈夫却是长存的。母亲对孩子讲述关于父亲的一切,让孩子透过母亲的记忆去体会父亲这个人的有趣、可爱、认真、责任、温情……
年金凯瑞演了剧版《波普先生的企鹅》。其中父亲跟孩子相处时间很少,以至于父子之间产生巨大的隔膜。但父亲通过无线电波跟孩子的通话,在“绿野”餐厅的短暂团聚,都成为他心中弥足珍贵的记忆。也接着这些记忆,和企鹅的努力,波普先生与自己已故的父亲和解,重建家庭价值观念。
“不在身边”无法成为父亲形象缺失的正当理由。
只要孩子愿意去寻找、发现、感受,他会像番薯一样,哪怕埋在地里,也一一捡拾阳光储存在心,直到番薯心遍布辉煌一片灿烂。不但有阳光的色泽,还有阳光的甘甜。
雷润民的妻子曾在电话中说,人们习以为常的和平生活背后,常常有不为人知的默默付出。因为工作需要,他们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很少,常常只能靠电话和信件来交流,甚至有时连电话和书信都难以实现。当她回国后,丈夫仍然奔波在世界的动荡地带。她跟孩子吃着方便面过春节,她一个人推医院……在她家的衣柜里,这么多年来,雷润民的军装一直一尘不染地挂着,仿佛准备等他回来穿。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在记忆的深海里熠熠生辉,闪耀着报国的忠心、家庭的暖心和亲人的爱心。
但在这篇演讲稿里,没有心。
父亲告别时允诺的“蓝·盔”,在当时尚未出现在中国;父亲归来时的灵柩遗体,孩子并未看见。
除了错误信息,更尴尬的是,“儿童视角”始终不在场。
文中呈现的父亲的唯一特征,是“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无论是哪种文化下,这都更倾向于用人单位的工作评估,或是猎头汇报,而不是儿子对父亲的认知,更不是特定父子关系中的实际情感。人们常说“真情实意”,情若不真,意若不实,就无法真正打动受众。
更重要的是,这是母语教科书中的重点课文。学生直接阅读时,并未感到情动于中。但教师却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启发“引导”,让学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并且要充满感情的朗读乃至全文背诵,还要为具体语句列出一二三个优点。教师做得越成功,学生的阅读直觉就越受挫,阅读中的自我意识也就越受压抑,阅读能力的发展就越困难。长期坚持,“阅读兴趣缺失”可想而知。
03
价值层面,板板板
这篇演讲稿给人的感觉是空洞拘束,写作者仿佛被困在某种概念中。
比如文中14次出现“和平”一词,但究竟和平是什么?和平的珍贵之处在哪里?如何保卫和平?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争取和平?谁应该为此负责?谁应该做怎样的改变?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只是一再重复“和平”这个词语。如果把“和平”换成“自由”“尊严”“民主”“权利”等词语,一样成立。
如果写作者可以放开眼光,处处可以看见和平的珍贵:人们可以休养生息,建立稳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劳动累积财富;可以摆脱恐惧的辖制去做各种尝试;可以让宁静的书桌成为智慧的方舟;可以种下一棵树苗期盼绿茵葱茏花果繁盛的那一天……和平提供给人们无数美好的可能性。越是大词,越要落实,落到土里,生根、发芽、开花。这样,人才会知道,这词语究竟是怎样一粒种子。
比如这个句子:“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讲到战争,必然“硝烟”,是一种刻板印象,太多战争都是没有硝烟的。
“罪恶的子弹”,也是刻板印象,因为很多子弹来自自认为神圣的枪管。
“娇嫩的和平之花”,更是刻板印象,和平可以很脆弱,也可以很坚韧、很顽强,甚至在弹痕遍布的土地上,也不吝惜它的芬芳。
这些看似“没什么不对”的表述,迎合了各种刻板印象,不做任何文字创新的偷懒,实实在在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对提供新信息毫无助益。
在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喊后,写作者紧跟着说“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同样看似“没什么不对”,好像很多时候都这么表述。但稍加思索,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母亲——失去——儿子;
妻子——失去——丈夫;
孩子——失去——父亲。
很明显,写作者认为只有男性才上战场,只有男性才可能在战场牺牲,只有男性才会在战争中丧生。从失丧生命的角度看,这显然违背事实,战争中死亡的女性和孩子数不胜数。从战斗者的角度看,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未来发展。
我国商朝就有了女性将军妇好,战功累累。哪怕在闺禁限制之下,仍有花木兰代父从征、穆桂英挂帅迎战。近现代女性战士更如战地黄花处处盛开。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
而且,女性在军营中比例低,并非女性不愿、不能参与,而是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军队拒绝女性!这是需要致力改变的落后现象,而联合国也不断呼吁提高维和人员女性比例[1]。
当我们年纪小,一切都在变化中,万事皆有可能。这是生命发展的珍贵之处,也常称为我们发出欢呼的原因。但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头脑里装了如此过固化、僵硬的概念,被刻板印象牢牢定格成古老的样貌。稳妥是很稳妥,却失去了那份不确定的开放。这在现代人的演讲中,几乎是难以忍受的。
04
功能层面,虚虚虚
这篇演讲稿最后落脚在“呼声”上,表明有所呼吁,有所诉求,要将某些愿望付诸现实。这也是一般演讲的目标:以新信息带来改变。哪怕再小的信息,只要信息真实、指向明确,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演讲。比如特里·摩尔在TED上的演讲《如何系鞋带》[2],虽然是生活琐事,却因为明确、清晰,让人听得有滋有味有收获。
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的演讲,更是个中典范。
在她这篇题为《笔比剑锋》的演讲[3]中,马拉拉的核心诉求是“以笔为剑”:
她指明自己遭塔利班暗杀的原因——以笔为剑;
表明自己将来要做的事情——继续以笔为剑;
向各国政府和人民发出的呼吁——致力于儿童教育,尤其是女童教育——让更多人能以笔为剑,向愚昧、无知、暴力、伤害开战;
给出解决方案——教育是唯一的答案。
《一个孩子的呼声》却缺乏这样清晰的诉求和指向。
首先,向谁发出呼声?
从称谓和祝语可以看出,信写给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而且是写给个人。从最后一段“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可以得到验证。
但这又是年11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第八届国际科学和平周开幕式上的公开演讲。那么,这究竟是个人书信,还是公众演讲?定位的含混也许会带来尴尬:私人信件先被当众诵读,再传到自己手中,这种滋味有些怪;当众听别人的私信,也是有些怪异。
其次,呼告的内容是什么?
世界和平。
联合国秘书长知道“世界和平”很重要吗?或者换一种问法:联合国秘书长不知道“世界和平”很重要吗?
当所有人都觉得“怎么系鞋带”不重要,特里·摩尔却传递出“这个很重要”的新信息,他的信息就有了价值。而告诉他人已知的信息,则是无效信息。
所以为什么要以私人信件的方式来呼告?
再次,呼声中有哪些新信息?
哪怕众人都知道某事很重要,但只要能提出新的信息,都不失为成功的演讲。比如马拉拉呈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遭遇暗杀),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并不憎恨),提出有效方案(教育,尤其是女童教育)。一系列新信息的出现,会刷新人们对旧命题的看法。这就是演讲的果效。
而《一个孩子的呼声》中,并没有触及和平的新信息,也没有自己对和平的独特体验,更没有达成和平的路径探索。哪怕是阿拉丁神灯,也需要明确、具体的要求,才能实现愿望。面对“救救孩子们”的呼声,收信人可能感到愧疚、悲伤、无奈,但不会得到鼓舞、激励,不会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该课文在一系列错误、矛盾的事实信息让人疑窦丛生;空洞、虚浮的情感信息让人无从共鸣;充满刻板印象的套路话语,难以带来价值冲击;含混、模糊的诉求让人无所适从。
因此,该课文是一篇失败的演讲稿:
在错误混乱的事实上抒发虚无的情感,用板结的刻板印象构建毫无指向和行动功能的“呼吁”。没有真相真理,缺少真情实意和行动力,一同证明该文的内核没有灵魂,就算用了再多的大词套话,也不过是鸣的锣,响的钹。
——以下内容为背景材料和注释——
附录一:人教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
您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过您的问候。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对此,我和妈妈向您表示深深的谢意。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祝加利先生身体健康。
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
年11月8日
附录二:北师大版《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年6月第三版)
年11月(原为8月),在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一个(原来还有“虎头虎脑”一词)中国男孩宣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回眸。他对我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和妈妈相约,等爸爸凯旋那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
这个孩子叫雷棣,他的父亲雷润民,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两年前在中东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当时,妈妈没敢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直到一年以后的一天,妈妈递给他一份英文报纸,指着一篇报道说:“把这篇文章看看……”文章刚读一半,雷棣就放声大哭——那上面登着爸爸一年前殉难的消息。
痛哭,发高烧,高烧一连几天不退。妈妈望着沉默的儿子,忍着巨大的悲痛说:“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雷棣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会记住的。”他和妈妈把爸爸的骨灰盒请回来,放在爸爸生前读书的写字台上,那顶象征和平的蓝盔搁置在其上。书桌上照片里的爸爸一如往日,用平静而深情的目光望着他。
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像许多孩子一样,雷棣原来也很淘气。上小学时,有一天他把一块西瓜皮涂上泥扔在马路上,想让过路的人不留神滑一跤。妈妈看到了,让他写检查。雷棣写道:“我不应该把西瓜皮扔在马路上,要是把人摔坏了,就麻烦了,医院。”妈妈一看心头火起——伤害了别人,还嫌人家麻烦自己。为此,妈妈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现在爸爸不在了,雷棣却变得懂事了。晚上,他会悄悄为妈妈掖被角,看到妈妈不舒服,医院。他非常关心国际政治,注意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国际新闻,每当看到那些在战乱中妇女儿童受伤害的情景,情绪十分激动。他知道爸爸是为了保护这些妇女儿童牺牲的,他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人民在饱受战争的苦难。他还知道,要继承爸爸的事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为此他发奋读书学习。他的数学在“迎春杯”竞赛中取得了名次,他的作文获了奖、登了报;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他喜欢和小朋友以及来看望妈妈的叔叔阿姨谈论国际大事,从辛普森案件到美国法律,从各国国旗到各国元首,他都了如指掌。爸爸精通四种外语,所以能胜任联合国复杂的维和工作,给雷棣极深的印象。他从小就喜欢学习英语,爸爸牺牲以后,就更加努力,初二时,英语已达到了大学二年级的水平。
每当站在爸爸的遗像前,雷棣都感觉爸爸在和他说话,往事一件件地浮现在眼前。记得一次在和小朋友玩扑克牌输了之后,爸爸对他说:“记住,没有人总会让着你的,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成功。”爸爸牺牲以后,很多人非常关心他,假期里邀他和妈妈免费旅行,或送电影票、演出票。雷棣一一谢绝了。他说:“我和妈妈没做什么,我们不能凭爸爸的名义享受照顾。”有一天,一位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向他问路,雷棣用熟练的英语为他指路。教授提出要到他家看看,雷棣和妈妈热情地接待了他。雷棣还为客人演奏了肖邦的钢琴曲。教授问:“中国孩子的英语都讲得这么好吗?”雷棣说:“英语是我们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很多中国孩子比我说得好。”教授得知雷棣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对雷棣说:“我要邀请你去哥本哈根大学读书,费用全部由我们支付。”雷棣平静地回答:“我要像爸爸那样,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会去哥本哈根,但我要凭自己的努力去。”教授激动极了,说:“你是我见到的最优秀的中国男孩,我相信今后会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见到你。”
雷棣正在成长,一个企盼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孩子正在奋发努力。雷棣希望自己长大以后像爸爸那样优秀,像妈妈那样坚强。他说:“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
(本文根据张虹、王瑾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改写)
附录三:
中国维和部队大事记(已更新)
来自中国国防部网站,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jj/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