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消息,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武汉因车祸不幸去世。
吴建民先生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曾是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后担任过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年12月,他又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吴建民夫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证实,吴先生飞机晚点,在一处隧道里不幸遭遇车祸。
据消息称,6月18日凌晨4时许,武汉东湖隧道南出口发生一起车祸,致两死三伤。死者为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和武汉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朱晓驰,同行的武汉大学司机、武汉大学水电学院一名副教授和大使秘书陈伟杰受伤。
此前,已过古稀之年的吴建民以77岁高龄仍奔走于世界各地,担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顾问的他坚信“和平发展”是世界趋势,秉持着“为国家为世界做点事”的理念,充当“观察使节”,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人。
6月17日下午三点,吴建民在北京参加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青委会成立大会,并发表简短讲话。这是吴建民遭遇车祸的最后一次公开活动。吴建民发表了时长4分半的讲话,并向青年人提出一点建议:要成功得研究它的办事之道。
他表示:“这个世界是你们的,但是你们从海外回来,来到中国,我有一点建议。你从国外的生活环境来到国内,有些适应有些不适应,有一些事情做得比较顺当,有一些事情做得疙疙瘩瘩。我提一条建议,研究办事之道,任何地方想成功你得研究它的办事之道,这个事情怎么会成功,它的地方特点是什么,我的长处是什么,我怎么样做会成功,怎么样做要失败。”
青年时代
“毛主席开个玩笑想我放松一点”
吴建民于年3月底出生于重庆,在重庆长到7岁时,随父母回到祖籍江苏南京,进入了南京市南昌路小学读书。年小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南京二中读书。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来南京招生,班主任希望吴建民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因当时北外是按部队院校的要求招生,要求很高,而吴建民一心想报考理工科大学,所以他当时对读北外犹豫不决。在老师的再三劝说下,吴建民参加了北外的考试,获得通过。
年9月,吴建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继而被派到匈牙利接替朱善卿担任中国常驻民主青联代表的法语译员。当时他才22岁,不但聪明好学,而且谦虚,肯吃苦,被后来到任的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韩克华一眼看中。
为了把年轻的吴建民调到自己的手下工作,韩克华专门给外交部打了报告希望部里与团中央协调。团中央国际联络部不知从哪里探听到这个消息,又以团中央第一书记的名义给外交部打报告,要求把吴建民留在团中央联络部工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早就听说吴建民是个能干的小伙子,暗暗拿了主意:韩克华和团中央两边都别想得到吴建民,我让他回北京外交部。
专业为法语的吴建民一毕业就被派到了总部设在布达佩斯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任代表翻译。“我很幸运,一毕业就到了一线,因此得到了很多锻炼机会。那时候参加会议,常常要连续翻译6个小时。”当时为了工作需要,吴建民还自学了英语和西班牙语。
吴建民在布达佩斯工作了4年,于年让陈毅的一纸调令调回国内,在外交部翻译室当翻译,一干就是6年。这期间他有幸担任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译员。
年到年,吴建民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期间,曾多次给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做过翻译。“能在他们身边,学习他们的言谈举止,我真的非常幸运。他们是时代造就的,可以说是千锤百炼、大浪淘沙,这些人真的是不得了。”
吴建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年8月我从国外回到北京,回到外交部翻译室工作。外交部翻译室是中国翻译界国家队。年10月,刚果布拉柴维尔的总统夫人马桑巴-代巴来中国访问。毛主席见,让我去做翻译。我有点紧张,因为第一次跟毛主席那么近距离接触。毛主席看我有点紧张,说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姓吴,口天吴,建世的建,人民的民,我叫吴建民。毛主席看看说,你这个国家早就亡掉了。他是指的吴国,我想是的,春秋战国的吴国公元前年亡掉了。三国时期的吴国,公元年就亡掉了。是你的国家早就亡掉了。毛主席开个玩笑想我放松一点。”
年,吴建民被派到了联合国。用他的话来讲,那里“是全世界外交官的橱窗”。除了外交官,在那里,每天都能见到几十个国家元首,可以近距离观察他们在舞台上的表现。这个“见识”的过程也让他获益匪浅。
吴建民一直强调自己幸运地得到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但他的经历正是“天助自助者”的最好诠释,因为正是他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才使他能抓住机会不断充实自己。正如吴院长所说,这种求知欲是一个外交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外交生涯
深得周总理的言传身教拉近中法人民的心
年轻时就给周恩来总理当过翻译的吴建民,深得周总理的言传身教。过去周总理常说“外交无小事”,每每在大节和细节上都尽善尽美,以君子之风、大国之风、政治家之风卓然立世,在国际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声望。吴建民以周总理为楷模,几十年如一日地锻造着自己。通过儒雅的个人魅力,他在各国政要间交了许多朋友,利用这些优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年至年担任驻法国大使期间,吴建民在法国上上下下和华侨界均聚集起极好的“人气”,促成了三件大事:一是推动当时中法两国领导人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互访彼此的故乡,这极富人情味的善举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使中法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二是开展“中法文化年”活动,这一创举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种模式,推广到各个国家;三是中法互设文化中心,长期通过文化交流来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
在人们印象中,外交官永远儒雅平和、彬彬有礼。他们似乎没有发脾气的权利。不过,在吴建民看来,“嬉笑怒骂皆是外交”。
4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吴建民自然也有愤怒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日内瓦的一次会议上,某国外长点名贬斥中国的人权状况。吴建民听了很生气,于是口授答辩稿,措词非常严厉。
吴建民说起这段往事时,依然抑扬顿挫、坚定有力:“第二天,他们就气势汹汹地来找我,脸都气红了,指责我说,‘你们怎么敢点我们外长的名?’我说,‘是他先攻击了我们,自卫也是人权。’他们叫嚷着要和我们进行答辩。我就回答,‘那就来吧,我会进行反答辩。’”
当然,外交官不能乱发脾气。“成熟的外交官通常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这种平和来自客观,而客观来自自信。”吴建民说,“大庭广众之下,我没发过脾气,因为我认为,多数人更容易接受娓娓动听地讲道理这种方式。”
年6月底,吴建民离任前夕,法国总统希拉克向他颁授了“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这一荣誉勋位,是仅次于法国总统授予外国元首的十字勋章的全法最高表彰奖,授予一位离任大使,是破天荒第一次。
著作颇多
从外交官到学者擅长向世界介绍中国
年至年,吴建民担任外交学院院长。据媒体报道,他只要没有重要活动或有事脱不开身,就一定到外交学院上班,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间了解情况,亲自抓教学。他针对学生们的弱点,开设了“交流学”、“当代中国领事”、“外交案例”和“中国传统文化”等4门新课,自己亲自讲授“交流学”。
吴建民著有《与世界分享中国的成长》、《世界大变化》、《外交见证中国》、《在法国的外交生涯》、《外交案例》、《公共外交札记》、《我的中国梦:吴建民口述实录》、《中国如何做大国》等著作。
在名为《外交与国际关系——吴建民的看法与思考》的著作中,他向社会揭开了“外交资源”神秘的面纱。吴建民说,这本书讲述的是“老百姓看得懂的外交”。
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在序言中认为“他擅长向世界介绍中国,40多年来为祖国的和平发展结交了许多朋友和合作伙伴”。在他就任中国驻法大使期间,中法互办文化年确定并参与了上海年世博会的申办。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认为,外交官是国际风云气象师,优秀的外交家要具有广博知识、宽阔视角、历史深度、舍我其谁的责任心。而这些,吴建民都兼具。
今年5月30日,吴建民在题为“当今哪两股思潮特别值得警惕”的文章中撰文指出,面对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的泛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危害,坚决予以摒弃和抵制。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能够把中华民族引向繁荣富强、迎来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年6月6日,吴建民在“中美大学智库论坛”上做题为“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的主题演讲。他说,中美两国是世界秩序两大支柱,中美之间的分歧原因多种多样,推动中美关系发展要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并警惕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他说,年10月,我在美国纽约会见了基辛格博士,他对我说:“美中两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基辛格博士用“支柱”一词是很贴切的。既然是两大支柱共同支撑国际社会秩序,一个就不能取代另外一个;既然是支柱,一个就不能破坏另一个。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离开中美两大国去谈世界秩序是比较困难的。
中国现在提倡世界新秩序并不是要把现有的秩序推倒重来、另搞一套。中国的崛起得益于现在的秩序,没有现存的秩序提供的一些规则,中国不可能发展这么快。所以我们不是要把现存的秩序推倒来,但是现存的秩序需要改革。
退休生活
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人
56年外交生涯,退休之后仍上下求索,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顾问、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近期在外交公寓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人”构成了他当下生活的主旋律,而如何将自己观察后的心得准确传达给听众,吴建民一再强调“要讲真话;讲的道理要站得住脚;讲的真话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经常在国内大学、企业、机关单位演讲的吴建民,难免会遇到一些激进的听众发表外交官太软,要吃钙片的嘲讽言论,吴建民表示并不在意。他认为,观察世界,与世界对话需要有效交流,观察中国,与国民沟通也需要有效交流。“软”和“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言战易,言和难”。通过讲能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真话,自然能使别人心服口服。所以,关键还在于如何能有效地讲真话。
吴建民去年3月在国防大学的演讲,只强调了三点看法。针对嘲讽外交官太软的人,吴建民发表意见:“第一,外交大权归中央,外交部不擅权。我们所做的决定是在中央的领导之下,没有一件是外交部自作主张。第二,中国想大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外交硬很容易,软很难,难在讲的道理要能站住脚,能让人信服。有时候需要一些妥协才能赢得人心。”
西方持续盛传的中国崩溃论,例如“中国经济崩溃了”等负面言论让国外对中国误解重重,怎样说服别人消除误解,吴建民在诸多场合反复提到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交流是一种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考虑主客体双方,且开头的几句话非常重要”,“至于怎样打动别人要靠积累。有心的人总会通过之前的观察体悟,将别人精彩的内容化为己用”。
吴建民以一次在法国一个富丽堂皇还有乐队伴奏欢迎的大厅演讲的经历为例加以说明,他这样陈述“如果有人说这座大厅即将坍塌,别人一定会认为他是疯子。但如果有比这更严重的胡言乱语,说中国将要出大问题,这个人会被当成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而事实证明这些人都错了,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希望大家能客观观察。”用法语演讲的吴建民深谙交流之道,言之凿凿,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鹰鸽之争”
没跟胡锡进辩论过更喜欢百家争鸣
今年5月,关于中国的外交掀起了一场“鹰鸽之争”。自称“鹰派”的人及其粉丝觉得中国的外交太软了,应该强硬点;被指“鸽派”觉得天天喊打喊杀不利于维护中国利益。吴建民在参加电视节目时回应了“鹰派”的指责。
有观众提问:“前段时间,您与《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有些小争论,这个争论是反映了民间和官方外交官的价值尺度的差异吗?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吴建民表示,“实事求是的讲,我没有跟他进行辩论。我在外语学院的讲话在网上传出来后,他就是做了回答,我也没有回答他的讲话。”
吴建民认为,时代主题变了,有两股潮流。这两大潮流在这那里较量,国际形势让你眼花缭乱,你可以看到这两股潮流较量的影子。“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发展,大家有不同的经历,对世界的看法有各种差异,这个各种看法的差异的出现,我想是自然的。我今天讲话的目的也是这样,推动大家思考,判断一种思想正确与谬误的标准是什么?就是我们党所提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吴建民先生说:“比起万马齐喑,我更喜欢百家争鸣。”
精彩语录
“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所谓中国的形象,应当是一个真实的中国给外界的印象。今天的中国成就斐然,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总体来看,在不断进步;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毛病,但总体来看,素质在提高。让世界看到这两个方面就比较全面了。所以,我们不要一听到外国人批评,就火冒三丈。别人说得对,我就改;别人说得不对,也不必过于介意。我们应当相信,世界上好人居多,多数人是客观公正的。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世界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进步的中国、和平的中国、讲道理的中国。这样一个形象,对我们自己,对世界都是大有好处的。
“对外援助不能打小算盘欲取之必先与之”吴建民举例说,在中国相当困难的时候,我们帮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修了一条铁路,花了1.5亿英镑,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铁路建成之后,时任坦桑尼亚总统的尼雷尔说,“外国在非洲建过公路建过铁路,都是为了掠夺,但中国帮非洲修的铁路是为了非洲的发展。”
“从万美元到5亿美元,中美之间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
中国与美国,一个新兴大国,一个守成大国,彼此之间的战略疑虑是个长期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解决。但是比较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中美关系又不一样。双方都确认,绝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双方不走冲突对抗的老路,第二,双方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年,我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去美国,当时中美贸易额只有万美元,去年是多少,5多亿美元!谁想到中美关系会发展得这么快。一些人总是强调中美战略上不互信,但我跟美国人、中国人都讲过这样的话:“中美关系,从万美元到5亿美元,没有一点信任能行吗?”
“保持中美关系平衡需要‘三条腿’”吴建民以桌子比喻中美关系平衡:“一个桌子有三条腿,就比两条腿更稳固。中美保持关系平衡,两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本身就是对世界秩序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gs/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