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ValuePlus09期:借力国际会议做好国际传播”线上交流会顺利举办。我们有幸邀请到GEI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经理彭奎,为大家分享GEI参与国际会议的经验,以下是文字整理内容:
彭奎,生态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中国社区生态保护专家。引领团队开展基于社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并在青海等中国西部8个省区以及缅甸、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落地社区保护实践。他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行动之友”成员。
▼
分享主题:
GEI参与国际会议的经验分享
GEI永续全球环境研究作为一个本土的草根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第一个能够走出去开展落地环节项目的机构,我们从年开始到目前有在18个国家落地的项目。我们有这样一个工作方式,所有的落地项目我们有三个步骤:第一,开展前期的研究。这个研究是在于把已有的政策法律以及已有的研究进行更深入的、落地的、连接的研究。第二,切实去做实践示范,我们在哪能够落这些东西,哪里是不可以的,在我们的实践示范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经验,也踩了很多坑,学到了很多教训,但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所以第三,将经验教训总结成为政策建议,我们会通过政策的渠道把建议递交上去。在这个基础上,我就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例,介绍一下我们在国内和国际交流的工作模块。一、通过研究来推动中国生态保护体制的改革,这个要根据国际国内外的形势和交流来做到这一块。二、开展社区保护的实践,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八个省区、缅甸的四个省邦、东南亚六个国家、非洲的五个国家和南美洲的两个国家,都有正在进行落地的项目。三、提供中国的经验,能够建立国际合作的网络,所以我才发起了东亚-东南亚社区保护网络、中国和非洲民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有一些感受,主要分三个层次分享一下我觉得国际会议有什么样的作用:一、选择性地参会
第一个层次是选择性参会,对于一个民间组织来说,参会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会议其只是一个手段,对于我们来说,参会一定要发出独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重复别人提出来的东西,也不是重复我们国内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而是要表达出我们独特的思想观念,发出独特的声音。比如说我们选择世界保护大会、气侯变化大会、生物多样性大会、国际社区保护学习网络联会。第一,我们要听听别人在这个会有什么新的东西提供给我们,国际潮流是什么,他们为什么发展到这个份上;第二,我们自己有没有想法要提供到这个会上去,作为我们的东西呈现到大家面前,如果仅仅是我们来展示了我们做了什么好东西,这是完全不足够的。选择性的会议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机会,我们要抓住机会,发出独特的声音。二、务实性办会
第二个层次,我们逐渐从原来纯粹的参会者,成为了办会者,在这个过程当中重要的一点是传递中国的智慧。我们办会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大家过来参个会,更多的是怎么样把中国的经验、方法、模式,甚至是教训,通过培训提供给大家。所以,我们组织的社区协议保护机制培训在缅甸,低碳规划工具与NDC的培训在东南亚的六个国家,可持续森林治理主要是在中非的刚果盆地森林,机构的管理财务培训甚至去到国外去帮助这些NGO做机构财务、机构管理、人员运行这些很细节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实际上是想把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NGO在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直接传授给大家,传递中国的智慧。三、包容性搭台
第三个层次,需要从办会者的角色走入一个包容性的搭台的角色,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多是希望通过我们搭台的努力,让不同的声音汇聚到一起,推动多边的治理,引领国际的议题,开展民间的外交,促进高层的合作。这个角色有引领国际话语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和联盟去挑起话题,让大家通过我们的规则和话题去做类似的引领工作。在这一块我们举办了不少会议,比如中非民间生物多样性对话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会议,很多议题是由我们挑起来,让大家来参与讨论,这样的做法融入了国际的话语体系,让大家以听得懂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共同探讨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平台逐渐开始有很多伙伴理解、支持、参与这样的会议,尤其是这次生物多样性大会,非洲有60多个国家的社会组织加入到我们平台,东南亚有10个国家的机构加入到我们的对话平台,并通过这种对话去采取真实的行动。互动对话
主持嘉宾
董强
对话嘉宾
彭奎
Q1
董强:您提到有这么多会议资源,有什么渠道可以分享给国内的伙伴们,让他们也能参与进来呢?
彭奎:我们机构也在尝试做这样的一些事情。第一,在我们主办和承办联盟平台的时候,就把伙伴们拉进来,他们从一开始就在这个体系当中,这样有非常广阔的机会和时间能够提供给他们做选择。第二,在我们组织国际会议的一开始,就让各个机构共同参与到工作中,最后参会只是一个理所当然的一件事,这些伙伴不仅全部进入我们参会的名单,还有给他们发言和展示的机会。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让大家成为伙伴的形式去加入,而不只是一个配合者的角色,这样便有多种声音、多个机构、多样场合,形成了多元的参与。
Q2
董强:除了一开始的定向邀请之外,如果有社会组织组织临时看到某次活动很想参与,这有没有可能?
彭奎:当然有,这其实是最简单的。只要有机构感兴趣,甚至可能缺乏一些参会能力,我们都会尽量帮助他们参会。比如说最近几年在缅甸做的一系列交流和培训,每次我们带团去参加,参与人员都不只是GEI的成员,而是中国NGO组成的团,去当地共同交流学习和建立合作联系。
Q3
董强:中小型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和条件?
彭奎:中小型社会组织的“小而美”和“灵活性”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在全球是很多NGO能力存活的生命力的体现,所以小并不是一个问题。我再接着补充几点:第一,要搞清参会目的,不是所有的机构都需要去国际发声或者都需要去参加国际会议。你参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没有这样的必要性?第二,必须具有专业性,到国际社会参加国际会议,必须要体现足够的专业性。第三,要寻找资源,如果寻找不到资源或永只是靠一个资源,长期发展是很成问题的。第四,要学会国际话语体系,参与国际会议需要到融入这个过程,怎么跟人沟通、怎么跟人互动,怎么改变人的想法,这一切都需要学会用大家都听得懂的国际话语体系去说话,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怎么去表达让人能够接受,怎么能融入这个圈子去讨论同样的话题。
Q4
董强:中国社会组织域积累的发展经验怎么去转化成国际的话语体系里的内容?
彭奎:我们去国外落地项目,就是把中国的一些经验落到那个地方去,看适不适合,我们如何去实现的?我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保护模式是从南美洲学进来的,经过了相当多的本土化应用,成了一个中国的模式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的模式,我们又把这样的模式又落到东南亚和到缅甸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了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体验和体会,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把这样的模式从中国输出后,当地可以再进行本土化,把当地的特点融入到这个模式里。
这样的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能把中国我们所探索到的经验更适合你的方法,融入到一个话语体系去说话,大家有平等的讨论空间和平等的做项目或交流的地位,我们是合作者,在共同探索适合你的方法,我觉得这样是蛮容易接受。我们现在应该走入这个阶段,让大家能体会到这种语境下,我们不是强加于你任何东西,我们真的是给你来帮助、学习、交流,我们也从中学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Q5
董强:GEI如何评估参与国际会议的效果?
彭奎:我们的评估主要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们举办一个会议有多少人参加、有什么样的代表性、覆盖了多少国家或多少人群、有什么样的群体来、发了多少报告,这个其实是最初步和最基础的评估。
第二个层次是第三方来评估参与者的感受是什么、参与者认为的效果是什么、参与者自己在会议上传播了什么、影响了什么群体。
第三个层次是有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过后来产生行动,这是我们最看中的一点。比如说在东南亚做一次社区保护培训以后,有多少机构去做了计划,有多少机构不但做了计划,而且真的行动了,从哪里得到了资源,是怎么做的,这些是现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gs/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