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到过亚洲、非洲,东南亚,甚至都到了离澳洲相对较近的爪哇了,为什么没发现澳洲。
明朝时的航海家郑和有过7次下西洋之旅。虽然在地理上澳洲离南洋很近,明朝航海技术也略微发达,但由于洋流和风向问题,古代中国的航海似乎动力严重不足。虽然明朝的造船技术很先进,但是蒸汽机发明之前,带动如此庞大的宝船前进,也只能靠洋流和风向。而且当航行到南中国海末端,向西穿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向东进入太平洋,而向南的航线被印尼岛链阻隔,必须穿越两个很小的海峡才能驶向澳大利亚方向。郑和带的船队太庞大,很难顺着洋流和风向穿过小小的海峡,这就是郑和与澳洲“失之交臂”的原因。郑和下西洋航海路线图
洋流方向图
但是到明朝时官方没有人去过澳洲,却在元朝有民间航海家到过澳洲。据史料记载,元朝时期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字焕章,南昌人(今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汪家垄)。至顺元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前后历时5年。至元三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历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至元五年()返回泉州。他一共航海过2次。元朝泉州港(汪大渊从此处出发)
汪大渊航海线路图
与郑和相比,汪大渊其实没什么优势:汪大渊第一次航海20岁,比郑和第一次航海34岁足足小了14岁,且比他早了74年;汪大渊时刻有生命危险,还得经商挣钱维持航行。郑和是官派,有官船多艘,几万官军。而结果是:汪大渊比郑和航行更远,所到国家更多。航行之后,汪大渊自费出书以广其传,郑和官方海图记录先是束之高阁,后被付之一炬,没有流传。或许是郑和国家行为的船队过于体面、壮阔,遮掩了汪大渊驴友式的航海。抑或是汪大渊的冒险精神在中庸思想固化的东方不被重视。能查阅到的历代《南昌府志》、《南昌县志》均未见载入其人其书,幸而《岛夷志略》为《四库全书》收录,我们才能在被淹没的历史深处发现他的存在。《岛夷志》是汪大渊远航回国后,便着手编写的记录两次航海所察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岛夷志略》记载澳大利亚的见闻有两节:一、麻那里;二、罗娑斯。当时中国称澳大利亚为罗娑斯,把达尔文港一带称为麻那里(marani),泉州商人、水手认为澳大利亚是地球最末之岛,称之为“绝岛”。汪大渊记载当时澳大利亚人的情况:有的“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有的“穿五色绡短衫,以朋加刺布为独幅裙系之。”还记载有一种灰毛、红嘴、红腿、会跳舞、身高六尺的澳大利亚鹤,“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仪容可观,亦异物也”。他称之为“仙鹤”。又称澳大利亚一种特有的红得象火焰一样的树为“石楠树”。
汪大渊还记载了澳大利亚北部某地“周围皆水”,即指今天澳大利亚达尔文港以东一大片沼泽地。所记“有如山立”,即指澳大利亚西北高峻的海岸附着很多牡蛎;还记载有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的安亨半岛和高达八百米的基培利台地:“奇峰磊磊,如天马奔驰,形势临海。”这些都是真实无误的。《岛夷志略》在历史地理的研究上有重要史料价值,因此很早就引起世界的重视。自年以来,西方学者中有十人研究该书,并将该书翻译成文字。在《岛夷志略》中有两节详细记载了澳大利亚的风土、物产,应该是见著于世的关于澳大利亚最早的文字记载。可是西方学者,却不敢承认汪大渊到过澳大利亚,因为在汪大渊到澳大利亚后近二百年,欧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一大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mj/11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