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Herve一同去采购,逛Casino时突然有种在法国交换学习时去逛超市的感觉,随手挑了几包在法国时喜欢吃的BriocheTranche面包和几瓶牛奶,在结账时才意识到刚果布和法国的区别,价格是法国的三倍左右。后来经由同事才知道,这些可能都属于进口食品,比我们在中超买的东西还要昂贵。对于我这初到者,这时才对刚果布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即使是自己曾经喜爱、熟悉的,在不同的环境仍需有不同的观念,原先习以为常的如今必须以奢侈品、享受品来对待,在陌生的环境只有适应才能更好地生存。毕竟如同事曾提醒的,在这边要注意攒钱,可能不留意就挥霍出去而枉费了来非洲是为了更高工资的初衷。
布拉柴维尔给我的第一印象还算不错,市容较为整洁,可能也和我们驻地所处的地区有关。前往中超时穿梭的小巷倒仍是颠簸的土路,不如市中心的柏油路平坦舒适。本地的同事人也都不错,我不知道他们的薪资如何,但总觉得如同很多艰苦的中国中低层民众一般,付出着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当然相比而言谁更艰苦,回报多寡我觉得其实并不一定分出优劣,毕竟生活都不易。司机Prince在路途中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觉得我回答得并不是很好。他问"你觉得布拉柴维尔怎么样?“我囿于法语的生疏,想了半天只蹦出一句”比我来非洲之前预想的要好“,司机笑了笑,说了几句我没有听太清楚,但总觉得可能有些许误解了我的意思,认为中国人对于非洲的印象可能有些刻板,只有一些大草原、狮群、原始之类的印象,如同很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认识仍停留在旧时代一般。但司机仍很热心的沿途为我们介绍各个建筑,再加上来刚果布航班上遇到的本地人,让我觉得非洲人民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比国人直爽,喜怒都会比较直接的表达,在情感上较少遮掩。当然我们不能一言以盖之,只能说是我个人的经历和看法如此,并不涉及孰优孰劣的判断。
是非明辨向来是难事。今天听闻同事闲语,我们的本地厨师Herve最近每周的采购费越来越高,不免令人心疑,回想是不是Herve的妻子生了孩子的缘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我作为初来者对于这些不应发表置评,一是自己对人、对事都不了解,二是自身本就觉得性善、性恶都应因人而异,不应存在预置的判断。但总觉着人人生活都有不易,世事发展也自有其定数,由他去吧。
项目国的中方同事都很热情亲切,闲聊之中无意问了一个女同事很愚蠢的问题,“女生为什么会想来非洲,尤其在这样的黄金年华里”。细细想来,这在女权眼里是要被批评的,虽然我其实本意的重点并非在于男女之别,但有些时候确实会有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存在,一是考虑到在非洲的安全问题,二是男女之间优势期年龄的区别,隐含的第三点关于事业与生活的态度我不知言及是否合适,在这可能更多地想以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当然也只是我一己之见。
安全的问题无论男女可能都会有,但是某种程度上先天的身体条件在统计角度而言,男性可能略微优于女性,无论是面对危急事态的应对还是疾病、身体条件方面。男女优势期年龄方面可能还需要区分生理性和社会性的因素,生理性而言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是略微早于男性并且有一定局限性的,社会性而言,女性在年轻时同等年龄条件下投入的成本是显著高于男性的,无论我们是否承认,在青壮年的年龄区间中,某种程度上随着年岁渐长男性的价值呈上升趋势而女性呈下降趋势,当然某天社会能发展到显著降低女性外在胜利条件对于价值的权重比例时,男女之间的差异也有接近甚至消弭的可能。最后一点也更侧重于社会性角度,多数人眼中男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更重,因此在事业和生活二者中更倾向于前者。虽然越来越多的女强人出现在职场社会中,但仍不能否认她们属于少数,这一定程度上也有生理性的繁衍后代、照顾孩童方面的影响。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是强调男女平等而调和的矛盾,因此也会激发我对选择在非洲工作的女性的目标、动机的好奇心,虽然客观来看,无论男女选择在非洲工作的中国人,都是属于少数群体,至少在这方面还是值得惺惺相惜的。
为什么选择来非洲工作?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应也无法揣摩别人的答案,对于我自己,可能也处于明确与模糊的灰色地带。
我更愿意谈谈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空白的A4纸。相比于封装好的笔记本而言,一张张空白的A4纸让我感受到更多的自由感,没有线条网格的约束,没有封装次序的限制,文字、导图之间的自由切换,还能通过箭头、线条肆意地拓展、跳转。
我对于很多事物都充满热情,虽然不能保证热度的恒久,但终归都付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这一阵迷上了钢笔,一定程度上有工作的原因。一想到自己即将奔赴非洲并常驻,便对于自己漫长时光的消遣有了打算。书籍是必不可少的,35GB的豆瓣电子书库加上电脑和kindle对我而言是足够丰硕的宝藏,值得慢慢挖掘。而由于近期的一件小事,使我萌生了好好练字的规划,于是搜索起字体、字帖的信息,最终选择了荆鹏霄的行楷字体,而字帖则是唐诗、宋词和散文之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练字与文学欣赏一石二鸟的打算看起来还是完满的。有了字帖便需要钢笔,手头已有的一只银色LAMYStudio其实一直都是十分满意的,但担心去了非洲之后出现问题便开始搜寻起备用的选项。各种钢笔的信息眼花缭乱,性能、价格的因素都需要考量,这对于注重性价比的理工科直男来说无疑是难以选择的。看过各色推荐之后,顿时觉得手中曾经的挚爱出现了种种不如意,最心喜的墨绿百乐74和LAMY因价格而却步,最终选择了黑色和卡普利蓝的百乐78G各一支,再配上大瓶装的百乐墨水和一千张临摹纸,算是如意了。
我自觉不算是特别注重仪式感的人,并一度追求极简。然而出国时的行李收拾着也汇成了两箱加一袋,虽是全部家当,总也觉着离极简还有些距离。也许每个人的极简也会有不同的定义,重点在于对必需品的认知,以及一定程度冗余的储备。过度追求极简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风险,长久以来我都习惯于做一定的风险储备。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少有坚持很久的事情,但我自身并不认为这是坏事,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差别是很大的。
对于坚持,首先应是时限的差异。有的人可能可以一份工作坚持一辈子,无论行业,但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而言,我觉得可能性微乎其微。相较于时长,坚持更应注重的应是方向,在错误的道路上坚持下去不见得是好事,比如不心仪的工作、不合适的婚姻等等。
其次是坚持的意义,这更偏向于个人主观的价值取向。我觉得自身很多事情并非未能坚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于自己缺乏恒心和毅力,更多地是意识到自己所坚持的事情失去了意义。自己曾经认为可以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无论选择学术方向的读博还是工程方向的码农工作,但是当自己意识到这个方向上的坚持并不是自己所追求,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坚持也就失去了意义。在旁人的眼里可能更多的是“他没有坚持科研而中途放弃了”,但对于我自身而言,大方向上对于自己理想的坚持追求从未停止,虽然以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形式,但热忱未减、初衷未变。
坚持很多时候还会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这一方面也更偏主观,即在诸多坚持的事务中,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有所取舍。放弃一件事的坚持并不意味着意志的消沉,只是将时间和精力放到自己认为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虽然旁人眼中有些“朝三暮四”,但更重要的还是明确自身的是非判断。
关于坚持的讨论很容易演变成“找借口”,但对于核心和本质,最终的裁夺权还是应掌握在自己手中,毕竟人都是为自身而活。尊重差异,保持独立。
想法总是会频繁的改动,就如同我曾跟好友许诺坚持周更,如今也渐渐觉得并不是十分可行,就权当我在找借口吧,毕竟无法辩驳。
我一向依赖思维的连贯性,通俗而言就是灵感来了一气呵成。但如果某天写了一半,改天再写总觉得生疏。
其次是很多时候更倾向于做知识的受众,读书容易下笔难。
一是难于自身知识的浅薄,愈期望自身能够信、达、雅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愈对自己所说所写不甚满意。
二是难于观点的表述,每个人的思想都需要遮羞布,展露给他人需要进行包装、取舍,这也是极为费神的工作,大不如日记容易,时常还会顾虑“写出的东西会不会太肤浅,别人会不会因此而对我个人产生看法”。尤其是处于写作的萌芽、练习阶段,此虑甚重。
三是难于题材的选择,很多时候想要探讨的问题过于尖锐,如若是匿名倒也无谓,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笔名和独行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写作仍是会坚持的,只是发布则待机而行。这也算不负友人的期待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ms/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