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布拉柴维尔  >> 布拉柴维尔文化 >> 正文 >> 正文

深度官强民弱中非关系怪现象搭乘车

来源:布拉柴维尔 时间:2018/3/7

上方↑蓝字“西非华声”直接立足当地认真讲旅尼华人故事

新闻担当独家报尼国侨社动态

企业主是官员和军阀的猎物。普通游客是机场海关与安检的猎物。搭乘车辆的中国人,则是警察的猎物。中国人还是当地不法分子尤为亲睐的猎物。

“谈谈你对黑人的看法?”

“从内到外的黑!”

这是一位在肯尼亚经营多年的中国私企高管,在与笔者谈话时,不假思索的感受:“如果只做生意,不能做Partnr,只能当代理用;如果是做朋友,……很难,讲诚信的人太少!”

与在非洲的华人群体接触,发现华人对当地黑人的评价主要以负面为主,比如:不守时,不诚信,不感恩,笨拙,贪婪,爱小偷小摸,等等。

一个同样的事实是,肯尼亚民众对中国人的观感,似乎也不比中国人强到哪里。肯尼亚媒体关于中国人走私象牙,虐待非洲工人,破环性经济开发等等的指责,不敢说汗牛充栋,也是不绝于耳。

这种互相不待见的情形,并非肯尼亚独一家,在非洲相当普遍。这种情形与官方标榜的“中非友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之强烈,以至于中国政府在谈论中非关系时,也不得不公开承认,中非关系存在“官强民弱”的客观现实,“高层友好,民间误会”。

民间是不是真的“误会”了?有哪些误会?为什么会有这些误会?

非洲洞:透过黑森森的岩石,是否别有洞天?

“民间误会”:收获的不少是跳蚤

与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日本、西欧投资人与港台等投资人在中国受到的特权和礼遇完全不同,进入非洲的中国人,会意外地发现自己早就成为各种黑白势力的“猎物”。

企业主是官员和军阀的猎物。在非洲办企业,如果没有当地官方势力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在肯尼亚的中资大公司,都刻意和官方建立了互惠互利的交换关系。对方得好处,中资公司在政策、签证、办事等方面得到方便。肯尼亚是英式“法治之区”,这种互惠关系,一般还算较为温和而有序。但是在刚果(金)等战乱国家,那就完全是丛林法则了。

“你们也是去刚果的?”4月初去刚果布出差,在机场偶遇两名来自浙江的商人。

“我们去刚果金,那边的朋友认识政府的部长和将军,我们去考察那边的金矿,想在那边买矿开采。”与我们攀谈的商人正好姓商,两眼放光地给我们介绍自己的创业计划。

我们恰好与他们一趟飞机,先经停刚果布,然后到刚果金。巧的是,6天后我们从刚果布返回内罗毕,这两名商人也完成了对刚果金的考察,又一趟班机返航,但是他们是经内罗毕转机直接回北京。不过与来时的神气判若两人,一问,神色黯淡地叹息说:“那边的官员与军人太黑,事情还没有办,张嘴就是几万美元。想了想,实在惹不起,撤了!”

普通游客是机场海关与安检的猎物。大概是出国的土豪越来越多,中国人在非洲不知何时成了“会走路的美元”,看见中国游客,仿佛就看见了发财的机会。借口很多:查记载是否打防疫针的小黄本,查护照,查行李,等等,以鸡蛋里挑骨头的执着,目的就是从每一位过关的中国人手中敲诈些钱财。由于一般中国人讲究“破财免灾”,对方每每总能敲诈得手,于是针对中国人的敲诈、索贿就越演越烈。我身边的每一个中国人,没有被敲诈和索贿过的,几乎是凤毛麟角。尝到甜头的机场公务人员,甚至居然敢不用任何借口,就将一整个中国旅行团关进黑屋子里,然后找一些莫名其妙的借口,敲诈一笔。倍感委屈的中国游客,有的还试图与对方讲理:“我们来旅游,在你们的土地上消费,给你们带来收入,你们怎么还这样对待我们?”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出手敲诈、索贿的人,怎么会跟你外国人讲这种“歪理”呢?

搭乘车辆的中国人,则是警察的猎物。“好好地开着车,会被警察无缘无故地拦住,查驾本,验交规,找茬要钱,一些理由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比如甚至说你的车窗没有关好。实在找不到茬了,干脆把手一伸,说自己饿了、渴了,要钱买面包或者咖啡!”笔者刚到内罗毕,就曾经有过被荷枪实弹的警察半道拦路的经历。但是我们证件齐全,安全带绑得好好的,可是警察不甘心,干脆抱着AK47直接钻进我们的小车,坐在驾驶副座上,跟我们谈判。同行的同事是老肯,经验丰富,装疯卖傻不为所动。对方不断降低预期,报价从最初的先令,一路下跌到先令,最后以每人(共两名警察)先令的电话卡收场,“看在咱们是兄弟的份上,今天就这样了!”这是两名警察放行时留下的话。这段被当地警察“打猎”的经历,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觉得当地警察也挺可爱,只动口不动手!

中国人还是当地不法分子尤为亲睐的猎物。中国人集中的小区、餐馆和聚会场所,经常会遭到持枪武装分子的攻击和抢劫。比如肯尼亚,尤其是年以来,针对中国人的刑事案件直线上升,中国人扎堆的地方经常被黑被抢,以至于普通中国人人人自危,不搭乘车辆,连街头都不敢上。针对中国人和中国企业的这种定向攻击,在肯尼亚的高潮,则表现为围绕一家中餐馆的所展开的闹剧。

这家中餐馆名叫“重庆饭馆”,在内罗毕华人圈里颇有名气,尤其是在旅游旺季,生日十分火爆。但也因此被不法分子惦记,连续几次被持枪黑人洗劫。不法分子几乎都是在傍晚时分冒充食客,混进餐馆大肆抢劫(内罗毕的所有公共场所,都有严格的入场安检设施和程序)。有一次我所熟知的一位朋友也幸运中彩,当时他带着娇妻弱子正在店里吃饭,于是也被人用枪顶着脑门,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不堪其扰的店家,在年3月贴出了一张告示:“5点以后不接待黑人”。于是在当地媒体的连续报道和西方媒体的煽风点火下,一个在肯尼亚本土歧视本土居民的“种族歧视”典型个案,很快博得了肯尼亚政府的强力介入和世界热爱平等的人民的眼球,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重庆饭馆”,关张走人了事。

更为常见的是,作为“猎物”的中国人,与当地人几乎总是处于一种互相看不上的状态。

“我给他说,那我明天就解雇你,你去向上帝要你的薪水吧!”

中兴肯尼亚公司的一位朋友讲述了一名本土司机的故事。“我对这个司机相当好,外出公务都同吃同住,我住什么酒店,他就住什么酒店,我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中兴的这位哥们在肯尼亚已经十余年,此刻正斜倚在沙发上,给我们讲述自己的非洲故事。“但是这家伙每次发了薪水,反而躲到一边感谢上帝,却从来不对我表示感谢!”

最常见的是关于小费与礼物的故事。

“我们公司的保姆,最近忽然不好好干活了。一问,她说上次从中国总部来的先生几乎每天都给小费,而我们则没有这么做!”

“我有一年圣诞,考虑到司机辛苦,给他带了一件礼物。结果司机怎么着?不仅没有感谢我,反而提醒我很快他的生日也快到了!”

当地“猎人”似乎对中国“猎物”尤其“亲睐有加”。在同样的场所,即使现场西欧人、日本人、印度人和其他亚裔人都有,他们一般也视而不见,只看得见中国人。这种明显的“种族歧视”,一时间也成为各个华人圈子里的热门话题:“他们对白人,表现出一种发自骨子里的尊重和惧怕;对印度人也是毕恭毕敬,但是为什么对中国人,对于在当代给他们带来巨大投资和就业的中国人,眼里总是一份不敬甚至不屑?”

很多人的结论是:中国人“太有钱了”,而且也太爱轻易给钱了!而且大家发现了一个真实:钱的确没有买到尊严。

古老的非洲,并不缺乏伟大的文明和令人向往的历史。只是,这些只是历史么?

官方友好:播撒的的确是龙种

大中型国企是中国“走出去”的主力军,在非洲,大中型国企与非洲政府的关系,能够充分折射“官方友好”的内涵。

“中国企业与外国比如西方企业,在竞争本地项目上有明显的优势,”中建刚果(布)公司的汪总告诉笔者:“我们是国企,刚果布政府如果没钱了,我们可以先垫资做工程,西方企业一般不可能。”当时我们正行进在布拉柴维尔3月份才完工的1号公路上,这条公路就是由中建刚果(布)公司修建的,与海岸线平行,贯通布拉柴维尔全城,一直到刚果(布)最大港口黑角港,汪总在一片自豪之情中特意带我们车游布市路段,现场观摩。

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整个城市几乎就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驱车绕城一周,随处可见的工地上,写满了“中国建筑”、“中国路桥”、“江苏国际”、“山东威海”等中国企业的标识。

“为了吸引中国企业,刚果(布)“大工委”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可以免税购买进口桥车,严格管束本地警察、政府人员对中国公司和人员的随意骚扰。”汪总所说的“大工委”,是指刚果(布)国土整治与大型工程代表部,由于为中国人创造了较为优越的投资和生活环境,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汪总言谈中对“大工委”的赞许和认同。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企业大量走出去,中国企业在非洲遍地开花,仅基础设施一项,就为非洲各国奉献了不少地标性建筑:如埃塞俄比亚的非盟总部大楼、城市轻轨,刚果(布)国家体育馆,莫桑比克总统府,马达加斯加国际会议中心,马拉维议会大厦,赞比亚国家体育场,乌干达外交部大楼,津巴布韦国防学院,坦桑尼亚最近刚全线通车的基甘博尼大桥,肯尼亚正在施工中的蒙内铁路,等等。中国在非洲的存在,通过中国人的辛勤劳作,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即使是充满了嫉妒羡慕恨)。

在钢筋水泥建筑的掩映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成功经验,也就是可以称之为“中国模式”的诸多要素,包括:给予外商优惠待遇和政策,设立特区,鼓励合资企业等,纷纷被非洲各国政府拷贝。最新的例子是,年4月,坦桑尼亚模仿中国建立了本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

在非洲居留有一段日子了,一个新的体会就是:中国行政管理和发展经济的模式,对多数正处于从农耕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非洲国家,其实是非常高效和实用的。我们常说:非洲缺钱,缺技术,缺人才,缺基础设施,缺工业化生产能力:这些中国有,西方国家也有,这不是中国相较于西方的比较优势。其实非洲多数国家最缺的,是高效有序地整合经济资源的能力和体制,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不少非洲国家开始研究并学习“中国模式”。

“埃塞的官员向我们索要的礼物,不是别的,他们只要《习近平论治国理政》。”年2月,在与我驻埃塞大使的交谈中,大使提到了埃塞尔比亚执政党正在积极学习中国的行政管理。

“执政党学习中国共产党,也把支部建在村上,建立了类似于村治安委员会之类的组织。”

说到这儿,大使突然向我们发问:“埃塞俄比亚距离索马里非常近,恐怖分子渗透也非常厉害,但是为什么埃塞治安这么好?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恐怖袭击?”

“就是因为执政党在农村的支部把村民们都组织和动员起来了,外地人一进村,立马有人向村委会报告,执政党在村委会的干部会立刻带人去盘问陌生人。”“我们区分不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人家本地人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恐怖分子尽管费尽心机,也渗不进埃塞!”

中国经验在非洲的走红,与中国政府强大的财力投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年到年,中国政府为非洲各国提供贷款亿美元,援助项目多个;年底,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更是一气宣布了亿美元的援非大手笔。

播撒下龙种,收获也是满满的:非洲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产能、资本和技术、人力等输出的主要目的地。一组数据:在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万美元,年即超过亿美元,60多年增长倍,全非洲华人总数则达到约万;非洲国民总产值每增加10元,就有2元得益于中国。

所以说:“官方友好”,实在有赖于中国政府的财大气粗,说白了,官方的友好,中国政府花钱似乎买到了。但是问题就来了:同样是花钱,为什么官方可以“友好”,而民间却在闹“误会”?

狂野非洲,永远是让人难以释怀的纯真魅力

发现第三纵队:中非民间交往中的新鲜因素

对中非交往中的“官民反差”,来自不同机构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考。

“源自原始部落的乞讨文化,是非洲人好伸手索要,好占小便宜的文化基因。”一家央媒驻内罗毕的记者,在自己的里,专门谈到了非洲人的“厚脸皮”。所谓的“乞讨文化”,源于原始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只要能搞到食物,确保种族繁衍,无论是抢劫、偷窃还是乞讨,都没有人在意,生存高于面子。“别忘了,非洲多数国家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的,能够乞讨到,也被视作一种能力”,这位记者在微博中说,“乞讨文化是中国的气节和面子观念不敢想象的。”他的结论是,中非的“民间误会”,主要是文化冲突。

“其实我所接触到的肯尼亚人都挺好的,挺热情的,很有礼貌。”来自于“中南屋”的敖弦是一个热情活泼的大学生,她在年底中断学业专门到非洲做志愿者。

“其实中国人才更加封闭,中国人根本不愿意跟本地人交往,对肯尼亚人也不够尊重。”李佳璇则是通过“肯尼亚基金会”自愿到内罗毕做志愿者的又一名中国在读大学生,每每谈及中非关系,她总是自动成为肯尼亚的辩护士。

“中南屋”和“志愿者”是中非民间交往中,在近些年才出现的的新情况。“中南屋”的创立者是留学美国的一名中国男孩,黄鸿翔,他在内罗毕成立了“中南屋”(意思是推动南南合作的中国人的NGO(非政府)组织),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要宗旨,每年都要吸引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大学生、甚至是中学生,不远万里到内罗毕。

中非民间交往,非洲媒体对中国人诟病最多的,是不守规矩,不尊重当地法律和习俗,频率最高的爆发点是:象牙走私与野生动物保护等。

所以像“中南屋”这样的中国人NGO组织,选择野生动物保护为突破口,是很有眼光的也很实用的。

他们目前人数并不多,但是能量却不小。

内罗毕满大街的MATATU(类似于北京年代的小面包公共汽车),经常风驰电掣般穿行于内罗毕拥堵的车流中(奇怪的是,它总能钻空子快速行驶)。无论乘客或上或下,MATATU似乎总是不减速,也不关车门,常常看到一个人急匆匆地追上了行驶的车辆,立足未稳,只好单手把住门框,剩下一半身子还悬在车门外晃悠。因为这种无视交通规则和行车安全的特点,搭乘MATATU被人夸张地称之为“死亡游戏”。

“其实他们很绅士风度的,经常会主动给我们让座。”

中南屋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女大学生,就是这种“死亡游戏”的爱好者,因为和当地人一样,志愿者们穿行内罗毕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MATATU。中国的女孩子,形成了MATATU的一道风景线,收获也很特别。

“实在没有位置了,才会主动坐到我们身旁的空座上。就像在中国,中国人一般也不跟主动老外坐一块儿。”

“MATATU总在播放非洲本土音乐,一路上劲力十足,鼓点震得耳膜嗡嗡响!”

生活方式的彻底本土化,对于外籍人融入本地族群的意义,怎么来说,都不为过。志愿者们搭乘MATATU,召唤街头摩的,用UBER预定出租车,到当地餐馆吃WUGALI(本地一种玉米面制成的主食),完全本土化的生活做派,对于消弭本地人对中国人“封闭”的刻板认识,有着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中南屋”和其他中国人NGO组织经常与本地机构举行野生动物保护活动,为孤儿院募捐粮食和衣服,到本地中产阶级都不敢轻易涉足的贫民窟为孩子们授课,等等。这些带有慈善性质的公益活动,其实是真正做到了“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从事这些活动的年轻人,多数都有欧美大学留学的背景,年轻,有梦想,视野开阔,有激情,对于各种时尚的即时社交互动移动媒体又运用得得心应手,所以“中南屋”很快就具有了超越内罗毕的影响力,他们尽管面临发展中的种种困惑,但的确代表了中非民间交往的新生力量。

他们以年轻人的率性和执着,改变了中国人在非洲的传统形象,改变着当地人对中国人的传统看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当新一代完全成长起来了,今天困扰我们的“民间误会”,是否仍然存在?

来源:城内成语

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

本转载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一定赞同其观点或一一核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感谢一直以来支持关心西非华声报(及)并提供宝贵意见的读者们,欢迎读者朋友继续支持本报并提供宝贵建议。

小编:yugwd

尼日利亚新闻采访事宜:驻尼日利亚首席记者王培曜

驻尼日利亚记者程浩15

投稿邮箱:wavocnws

.







































长沙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有治白癜风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wh/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