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支欧美联合探险队,拯救阿明·帕夏远征队(EminPashaReliefExpedition)深入到了非洲南部刚果盆地深处,惊讶地发现茂密的雨林中居住着一群矮小的原住民,他们普遍只有1.4米高,明显比欧美人矮小。而且他们的五官特征与森林外面的原住民大有不同,显然是一支独特的人类。
展示远征队遭遇俾格米人的图画
WikimediaCommons
这让他们想起了古希腊荷马史诗的记载,里面说到,在遥远的南方,比埃塞俄比亚还要远的丛林住着的一群小矮人,住在丛林之中,以捕猎野兽为生。荷马称他们为πυγμα?ο?(Pygmaeus),意思是侏儒。这个词的原意为一腕尺,也就是手腕到手肘的短短一段距离。探险队觉得眼前的“小人”和史诗的记载里竟惊人地相似,就称他们为“俾格米人”。
年大众杂志DieGartenlaube上的俾格米人插图
WikimediaCommons
后来,更多类似的“小人”族群被陆续发现。人类学调查显示,俾格米人共有十几个支系,分散在非洲中部的雨林,使用着若干种相互不通的语言,亦不相互通婚。也就是说,俾格米这个概念是多个雨林里“袖珍”人类民族的统称。但俾格米人支系也有着共同点:都过着游猎采集生活,与森林外的农业文明进行贸易,但不从事农业。他们的技术水平一般处在旧石器时代,东部的特瓦支系会制陶,更接近新石器时代。
丛林里的“矮人”
俾格米人的生活方式高度适应了丛林环境,表明他们的族群已经在森林里生活很久了。他们的食物有肉、植物根茎和果实。在缺乏氮素的雨林生态系统中,大型猎物难以找到,有时更易得的昆虫(特别是白蚁)也会进入他们的食谱。
一场典型的俾格米人狩猎往往开始于他们迁移到一处新家园之初,在一场舞蹈或者祭祀之后,他们张开植物纤维编成长长围网,布置到目标区域。接着整个部落出动,排成人墙,拍击、呼喊发出噪音,将受惊逃窜的动物赶向围网。遇到大型的猎物,他们还有长矛和毒箭可用,击倒一头丛林象也不在话下,实际上,他们曾经是象牙贸易的主要供应者之一。
俾格米人的棚屋
PRA/WikimediaCommons
为了适应雨林里周期性发生的暴雨洪水,和寻找新的有猎物的生活区域,俾格米人的部族经常要迁徙。好在他们并没有太多生产生活资料的积累,住处也只是树枝树叶搭建的小棚屋,搬起家来还算省心。俾格米人如此生活了几万年,直到一群群外来人强行为他们带来了“文明”。新世界的探索者发扬了贩运人口的罪恶“传统”,将这群特别的人一批批地当做异世界的奇珍带了回去。
年美国商人兼探险家弗纳(SamuelPhillipsWerner)受聘于路易斯安那世界博览会来到非洲,目的是为博览会带去一批俾格米人。途中,他以一磅盐和一卷布匹的代价买下了一个俾格米人。此人来自比利时治下刚果自由邦的一个俾格米人村落,他的家人死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残暴统治,他本人则被奴隶贩子俘获。但弗纳对外宣称自己是从食人族手中救下了奥塔。随后,弗纳设法让他说服了另外四个俾格米男性一同前往美洲。
商人兼探险家弗纳
WikimediaCommons
弗纳向俾格米人们开出了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我们故事的主角也不知道这段旅程将给他带来什么改变。
变成阶下囚
六月下旬,一行人被带到了博览会,那个俾格米人在那里得到了“奥塔·本加”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奥塔·本加的牙齿因为祭祀活动而磨尖过,展览会以“非洲食人族”的噱头大肆宣传。
俾格米人的到来不负展览方的期望,一时间,展会人潮汹涌,报刊纷纷报导了这件奇人异事。也有人开始为他们感到担忧,认为他们的身份比起“演员”更像一群“囚犯”,认为此项展览应该改造成严肃的科学展示。遗憾的是,理智的声音太过微弱,淹没在了疯狂的浪潮中。
不久后,弗纳按照约定将俾格米人们带回刚果,但本加在短暂停留之后,选择与弗纳一起返回美国。这一次,本加被安排在纽约市美国自然博物馆住下,博物馆对本加很感兴趣,安排他穿着一些异域服饰向客人展示——尽管那都不是本加自己文化中的服饰。
年世博会上的奥塔·本加和其他俾格米人
WikimediaCommons
渐渐地,新奇世界对本加的吸引力越发微弱,他开始试图逃跑、暴力反抗,最终被弗纳送去了布朗克斯动物园。在那里,园方试图将本加安排成一位工作人员,然而游客的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wh/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