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头晕眩晕?未必是供血不足或颈椎病,病根有可能在耳朵
神经科医生在门急诊,常常会遇到一些头晕的病人,多是在准备睡觉时躺下去或者在床上翻身时,亦或是晚上起夜时突然出现天旋地转的头晕,绝大多数人立即保持不动,几秒钟眩晕就可以消失,但是再一动就又晕的厉害,反复头晕后往往还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很多人会因此很紧张,以为是得了什么重病,特别是中老年人,常被认为是脑中风了。
其实,这种情况,更有可能是耳朵问题,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耳朵是听声音的,但我们的耳朵不仅仅是用来听声音的,还是重要的平衡器官,平衡感觉出了问题,就会出现头晕,很多眩晕疾病就是因为耳朵里的前庭器官出了问题。
今天,徐教授团队为大家科普疾病,就是一个因耳朵问题导致的眩晕——耳石症。不过,“耳石症”只是它的“小名”,它的“学名”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什么是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听名字不难理解,这是一种良性的,打阵儿出现的眩晕。它多表现为在起床、躺下、翻身、仰头等动作时发生或动作后几秒内出现的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到一分钟不等)的“天旋地转,墙倒屋塌”,“感觉像在飞”的位置性错觉——眩晕(也有些情况下,头部在某个位置持续眩晕而改变体位后短时间内可缓解)。眩晕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面色发白等症状,眩晕消失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遗留有头昏脑胀,不清醒的昏沉症状。
这种头晕尽管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它确实是发病率最高的头晕类型之一。出现什么症状有可能是耳石症(BPPV)?
与头的位置变化明显相关的眩晕。首先是眩晕,是天旋地转的晕,而不是昏昏沉沉的感觉。其次,眩晕出现于头的位置变化之后,如在起床、躺下、翻身、仰头等动作后出现。所以很多病人都在晚上睡觉时、起夜/起床时,夜间翻身时出现症状。
眩晕持续时间短暂。
耳石症引发的眩晕,一般情况下,持续时间很短,几秒钟到一分钟左右,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眩晕症状往往非常剧烈且难以接受,病人一动就会眩晕,所以很多病人会自以为眩晕是持续存在的。
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
这类症状叫做自主神经伴随症状。其实很容易理解,和坐过山车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同样道理。
眩晕后会遗留有头晕昏沉感觉。
耳石症在眩晕消失后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遗留有头昏脑胀,不清醒的头晕症状。耳石症的眩晕发作是很短暂的,但是很多病人表达的“一直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眩晕很快消失后,会遗留有头晕不清醒的感觉,病人在起床后,虽然没有了眩晕,但是会感觉昏沉,行走时感觉轻飘飘等“晕乎乎”、“不稳当”的感觉,这种症状即使在耳石症治疗后,眩晕不再出现的情况下,很多人也会持续数天。
出现哪些症状就不是耳石症/BPPV了?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能引起眩晕的疾病非常多,有些疾病既急且重,如果不及时妥善的处理,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都是可能的。BPPV一般只是仅仅存在与头位变化相关的短暂眩晕及眩晕引起的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以下情况:
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耳聋等听力问题。如果耳聋、耳鸣等症状是随着眩晕一起出现的,就不能考虑是单纯的耳石症了(耳石症可以合并于其他前庭疾病,如梅尼埃病合并耳石症等),因为病变不仅影响了平衡,还累及了听力系统。当然了,在发病前即存在的耳鸣耳聋,且本次眩晕出现前后又没有明显变化,就另当别论了。
肢体麻木、无力等活动及感觉障碍。耳石症的“病根”在耳朵,再怎么严重也不会引起胳膊腿的明确问题,特别是偏身的麻木无力,就更不考虑病在耳朵了,要高度怀疑是脑子的问题。
言语不清、表达困难。这个道理和偏身无力一样,耳朵问题不会引起言语障碍。
行走不稳,手脚笨拙。上文说了,耳石症病人可以自觉“不稳当”“轻飘飘”,但是,一般不会像喝多了酒一样的左摇右摆,不会出现持物不稳,甚至简单的拿笔写字,拿筷吃饭都完成不了的情况,如果出现,也要考虑其他问题(共济失调)。
持续眩晕。BPPV的眩晕是“阵发性”的,并且与头位明显相关的,即头动(起躺、翻身、仰头低头等)则眩晕,数秒缓解,不动则不眩。
如果眩晕伴随了以上情况,就极可能不是BPPV了,而是中枢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CPPV),甚至是脑血管病、脑肿瘤、脑炎或美尼尔病、前庭神经炎等其他疾病了。也是就是说,这种情况可能出现了小脑、脑干等中枢神经系统或内耳的其他问题,这里涉及很多种且不同系统,不同病因的疾病,因篇幅有限,此后徐教授团队会逐步会为大家一一介绍。
什么原因引起了耳石症/BPPV?
耳石症的具体病因,截至目前医学界并不十分明确,但是,随着人们对于此类疾病认识的提高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引起耳石症的可能原因有:头部外伤、耳部手术、炎症、耳部其他病变(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动脉硬化、血管痉挛、钙代谢异常、血糖、尿酸升高、高血脂等。更有研究表明,BPPV与骨质酥松症相关,其根本原因还是与维生素D及钙盐的代谢相关,这也就不难解释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了。
此病为什么叫做“耳石症”?
很多人到门诊看病,被诊断耳石症时,都禁不住会问:“什么是耳石症?”“耳石症就是耳朵里有小石头?”“耳石和耳屎一样吗?”
首先,“耳石”不是“耳屎”。耳石是内耳里的一种正常结构,位于鼓膜内侧存在于耳朵深处(中耳)的一个叫做椭圆囊(或球囊)囊斑的地方,它在维持人的正常内耳平衡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它从自己的正常岗位上脱离出去瞎晃的时候,才会引起眩晕症状。如上图,就像是一把碎果仁撒在果冻上一样。耳屎(耵聍)则是耳朵靠外的外耳道里鼓膜外的分泌物混合着杂质形成的。所以它们不是一回事。
耳石是怎么引发眩晕的症状的?
如上图,这个像蜗牛的东西就是前庭耳蜗器官,那几个半圆形的管状结构就是“半规管”,耳石在半规管里移动就像是盐疙瘩掉到了水瓶里,头部位置的改变,就像是把油瓶上下倒转,里面的“盐疙瘩”就随着在水瓶里移动,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可能引起症状。当“盐疙瘩”到达瓶底或瓶口不再移动时,影响因素解除,眩晕的症状也就明显缓解或消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这类病人一般都是在起床,躺下或翻身的时候发生眩晕,但症状一般只是持续几秒钟,几十秒的原因了。一般情况下,站立或向侧方转头(扭脸)并不引发症状,病人甚至能安全的开车,类似于水瓶没有倒置,盐疙瘩还在瓶底没有动。
为什么用“盐疙瘩”来打比方,因为BPPV是个“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如果真是这个病,相当一部分病人就是不做任何治疗,若干天后也会缓解。为什么呢?因为,“盐疙瘩”在水里面会融化,同样的道理,耳石在半规管的淋巴液里也可能会融化、变小。
耳石症(BPPV)的治疗
1.耳石复位。
耳石症的复位治疗,是这个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脱离岗位”的耳石通过一定顺序的头部的转动(主要是带动内耳器官的转动)而把引起症状的耳石移出半规管或嵴帽,重新回到椭圆囊等结构内,从根本上解除引起症状的问题。
目前复位治疗主要有两种具体的方法:手法复位和机器复位。
手法复位。就是医生让病人躺在治疗床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改变头的位置,先引发头晕,然后根据头的位置及眼球震颤的方向等综合分析,判断耳石的位置,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转动头部,让耳石转出半规管以复位。其优势在于不需要特殊的机器,仅通过医生的手法和病人的配合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缺点在于:1.病人配合差。因为在头位变化时,病人的感觉是非常难受,甚至是十分恐惧的,并不是医生想让他往哪里转头他就能配合的,且转到一定的位置需要停留一段时间(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等待着耳石依靠重力移动到一定的位置),这个时间内,病人会有明显的眩晕症状,很多时候难以配合。2.医生难以判断眼震的方向。医生判断耳石的位置除了头的位置,还需要看眼球震颤的方向,很多时候,病人的眼震很快就消失了并且幅度较小,医生无法捕捉到有用的信息,造成判断困难(什么是眼震?在文首的链接里,作者以往的科普有介绍)。
耳石复位仪辅助复位。许多人第一次见到都说是“像是训练飞行员的机器”。是近年来开发出来的用于耳石症复位的辅助机器。其优点是:一定程度上解决病人的不配合引起的复位不成功;在复位的过程中,病人佩戴电子眼罩,医生可以通过屏幕随时获取病人的眼震情况,即使当时看不到,还可以回放并通过程序进一步分析。缺点是复位治疗的成本较前提高,治疗费用上涨。所以该疗法可以作为手法复位操作困难的病人的一种补充性手段。
2.药物治疗。
首先,任何药物都无法使耳石复位。不过耳石症有些时候和内耳的退变有关系,且一些情况下耳石症还合并一些其他的眩晕性疾病。所以在此时使用一些药物可以辅助改善症状。药物治疗的意义在于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调控内耳淋巴液的电解质稳态等。
3.手术治疗。
对于那些诊断清楚,责任半规管明确(即耳石症反复出现,每次都是某个特定部位的耳石问题)的病例,专家建议,经过一年以上的正规治疗无效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4.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某些姿势动作的反复强化,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和代偿机制,并以此来提高病人的前庭功能。说白了就是通过训练来使身体适应度提高。就像是走钢丝,演员高超的的平衡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训练的。
关于耳石症治疗的几个小误区
1.耳石复位以后,要尽量少动头,不然耳石容易再次脱位。
耳石症复位后,耳石由半规管被复位会椭圆囊等部位,一般情况下再次脱出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有专家建议,在初复位后,可以静坐且头前倾30°,保持15-30分钟,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刚刚复位会椭圆囊的耳石依靠重力下降到囊斑上(上图的果冻状物质),然后粘在上面。但是,没有必要时在复位后就长期的谨小慎微的不敢活动,不敢动头,因为这并不能减少耳石的复发,且极大的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2.反复耳石症发作,是不是耳石没有复上去?
耳石症的复发率本身就偏高,有研究提示,耳石症在一月内的复发率是10%,五年内的复发率约50%以上,也就是说,耳石症在几年内,大多数病人都会再发。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的耳石症是找不到具体原因的,没有弄清楚“病根”的疾病,是很难除根的。另外,如果当时的复位没有成功,那么当时翻转头部的时候就会再次出现症状,如果眩晕症状消失,就是治疗有效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徐兴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医院主任医师、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博士,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东吴学者等。
擅长疾病: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老年性痴呆、抑郁症、神经遗传病及神经内科相关疑难病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wh/9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