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上海首届拍卖会
SUNGARISHANGHAI
预展时间:7月4日-5日拍卖时间:7月6日-7日展拍地点: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上海静安区延安西路65号)-8世纪释迦牟尼克什米尔风格合金铜嵌银高10厘米此尊佛坐像右手结无畏印,左手下垂持住衣襟,跏趺坐于方形基座上。右袒式袈裟紧贴身体,袈裟边缘披在左肩上,颇具写实效果。这些图像学特征说明此尊造像可能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但同时亦不能排除其或为一组“过去七佛”造像的其中一尊。造像凸显出鲜明的克什米尔艺术特色。佛像圆润的卵形面庞,细长且嵌银的眼睛,富于肉感的躯体,袈裟边缘的平行阴刻线,肥硕的脚掌,以及刻有阶梯状纹样的基座均是在克什米尔地区发展形成的艺术传统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历史上,克什米尔地区的佛教活动曾十分兴盛,继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而上述艺术传统是6世纪后在克什米尔地区逐渐定型的,相关的风格也对邻近的喜马偕尔邦以及西喜马拉雅等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早期的出版物中,具有相同风格的佛像通常被学者们判断为公元9世纪左右的产物1。而近年来,基于少部分带有纪年铭文的作品进行风格对比可以发现,这类造像应为7世纪末至8世纪初所造,并与一度兴盛于西北印度与兴都库什地区的迦尔郭吒王朝(约公元-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造像明亮光洁的表面是上千年供奉与摩挲的结果,精纯的铜质说明在这尊造像被铸造之时,克什米尔地区已具备成熟的金属冶炼技术。而造像的艺术魅力与材质之美也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克什米尔佛教艺术黄金时期的风貌,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1、P.Pal,BronzesofKashimr,NewYork:HackerArtBooks,.pp.96-97,pl.24.2、P.Pal,TheArtsofKashmir,NewYork:AsiaSocietyMuseum,.pp.62-63,pl.45.世纪金刚萨埵东北印度风格合金铜高13.3厘米参阅:1、Weldon,D.andCaseySinger,J,TheSculpturalHeritageofTibet,BuddhistArtintheNyingjeiLamCollection,London,,Fig19,page56。2、希?冯?施罗德编著《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尊》P66金刚萨埵,汉传佛教称之金刚王菩萨,为佛教大乘与金刚乘的菩萨;萨埵即有情,同菩提萨埵之例。在藏传佛教,金刚萨埵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佛,化现种种本尊以教化众生。在大藏经中,金刚萨埵出现在《大日经》与《金刚顶经》经文。在金刚界曼陀罗中,金刚萨埵位在东方阿閦佛旁。在藏传佛教密法中,金刚萨埵是心灵纯净的表征,是净化业障的本尊。主尊一面二臂,头戴宝冠,顶结高发髻;面如皎月,双眼垂俯,大鼻厚唇,典型的东北印度帕拉造像式开脸。上身袒露,颈挂项链,左肩斜帔连珠式帛带,圣线垂于腰部,线条婉转流畅十分生动。手、臂及脚踝均饰有钏环装饰,右手上举于胸前托金刚杵,左手抵胯握金刚铃,铃口朝内。下身着贴体短裙,全跏趺坐双层仰覆莲座,莲座底足较高,莲瓣宽大舒展。立面呈梯形,造型大气,上下沿饰连珠,上沿细密精巧、下沿硕大可爱,两相对比相得益彰。仰覆莲瓣共同传递出一种雄浑、饱满和富丽之感,彰显菩萨,威严肃穆、恬静内省之威仪。整件作品无论从其圆润的开脸,鼓凸的双眼,厚厚的嘴唇,还是饱满不失柔软的四肢,耸立的发髻、华丽的璎珞、高厚的台座,硕大圆润的落地珠皆体现出艺术家对塑形及工艺细节一丝不苟的追求,表现出浓郁的东北印度特色。整体造型身形饱满、姿态婀娜,肢体语言丰富,神态活泼而富有神秘感,具典型的东北印度造像特征,实为典藏佳作。元二臂玛哈嘎拉像中原风格寿山石高19厘米出版:《丝路梵华—吉泉斋藏古代佛教造像集珍》,文物出版社年。此尊造像表现一面二臂,颈挂骷髅项链的忿怒尊神形象,通过其双手持钺刀、颅碗的特征可以推断,此像表现的应是藏传佛教神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护法神马哈嘎拉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像诸多的图像学特征均反映出其独特性,例如身后所披象皮,手足处缠绕大蛇,足踏大自在天与乌玛天妃等,这些特征均与藏地密教中流行的手携权杖、足踏人尸,或是身披黑袍的两种二臂马哈嘎拉形象相悖。类似的情况曾出现在杭州吴宝成寺一铺马哈嘎拉石刻中1,该铺凿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年)的马哈嘎拉石像与各种常见于西藏的马哈嘎拉形象均有所区别,可被视作是藏传佛教被引入江南地区后所出现的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变体。以此设想,此尊二臂马哈嘎拉石像亦有可能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中创作的。以往公布的资料显示,便于携带的石雕造像曾在西藏中部地区有过短暂的流行,这些雕塑往往反映出与萨迦派之间的密切关联。仅就艺术风格与创作年代而言,一部分传世石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其中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一尊二臂马哈嘎拉像最具参考价值2。通过该像背后的藏文题记可以得知,其施造于元帝忽必烈(公元-年在位)治下水龙年,即公元年。将两尊造像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面容塑造、装饰手法、莲座样式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使我们有理由推测二者应源于相同的艺术传统,同时亦可将此尊二臂马哈嘎拉像的制作年代推定在13世纪晚期至14世纪初期这段时间内。参阅图宝成寺玛哈嘎拉像存世的13至14世纪藏传佛教石雕造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风格固定、技法娴熟的特征。同时亦如前文所述,这些作品中的大多数均在仪轨传统上反映出与萨迦派之间的联系,之中原因则可能与萨迦派在该历史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地位有关,同时,元朝政权的稳固,萨迦派的影响也随之渗透到大都(今日北京)以及江南地区。而此尊二臂马哈嘎拉像作为相关艺术作品中的一员,其特殊性与独一性尤为引人瞩目,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文马逸风1、谢继胜等着:《江南藏传佛教艺术: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年,第-页。2、艾米·海勒着,赵能、廖旸译:《西藏佛教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第-页。明代自在观音内地风格铜高34.5厘米自在观音造型是汉传佛教的独创造型题材。自在观音像通过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以及姿态的处理,刻画出亲切的人形美感,把神进行了世俗化,变成了充满人间生活气息的形象,极具现实生活意趣。此造像是明代中原地区十分受欢迎的造型:发髻高挽,头戴珠宝冠,正中冠叶雕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表示观音菩萨莲花部属的身份。面相丰颐圆润,曲眉似弯月,双眼垂俯下视,端庄慈祥,丰姿绰约,气质高雅。耳后两发辫优雅下垂,耳戴花瓣形耳铛。脸庞圆润,下颌浑圆,以阴线刻划下颌,具有非常明显的汉传佛教造像特征。手腕戴钏,装饰华丽,以游戏坐姿坐于台座之上。左手牵莲枝,倚靠于身旁凭几之上。衣襟飘逸灵动,璎珞华丽,特别是飘逸自如的衣带上精美的錾花工艺与流畅的衣纹完美结合,以精细的工艺表现出造像的神韵,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其细密精美的装饰,显示着明代造像豪华繁缛,注重装饰的审美取向,是明代民间造像中的精品。明永乐绿度母内地宫廷风格铜鎏金高6.1厘米参阅:1、北京翰海春拍明永乐上乐金刚2、保利香港春拍永乐绿度母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binbinb.com/blcwems/9061.html